近日,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产方式绿色化迈出实质步伐,工业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工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缓解,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水平继续提高。壮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余热余能利用和监测仪器等装备,形成成套解决方案与装备保障能力。全文如下:
《四川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四川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我委制定了《四川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9月29日
四川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和《四川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坚持把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按照“控制增量、调整存量、淘汰落后”的总体思路,建机制、调结构、抓改造、强基础,扎实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节能降耗目标圆满完成。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1.996吨标煤降到2015年的1.218吨标煤,累计下降38.98%,超目标15.48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51.8%,超目标任务18.8个百分点。
淘汰落后硬任务超额完成。在国家确定的重点行业之外自加压力,按计划对30余个行业、1944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实施了淘汰,累计淘汰炼铁产能358.12万吨、炼钢505.5万吨、焦炭413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4392.7万吨、平板玻璃1099.4万重量箱、制砖101.7亿标块,关停小火电机组138万千瓦,各行业均提前一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为先进产能发展腾出了宝贵的土地、能源、市场空间和环境容量,有效化解了产能过剩矛盾。据统计,全省淘汰落后腾出土地3.63万亩,减少不合理能源消费约1800万吨标煤。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31%下降到2015年的29%。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由五年前的20%上升至目前的96%,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近30千克标煤;钢铁行业连铸比达93%以上,吨钢综合能耗下降60千克标煤,高端产品比重达到40%;平板玻璃产品深加工率达35%,电解铝高端建筑和生产用材比重达45%。
工业节能监管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和完善了节能监管体系,已累计建立1个省级、20个市级和60余个县级节能监察机构,培育了成都、自贡、广元等具有较强实力的区域节能监察中心,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已基本形成。落实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目标责任,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预警调控机制、定期通报和约谈督查制度,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督管理已实现常态化。
节能减排技术支撑持续加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2015年全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自贡、成都等为重点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了华西能源、东方凯特瑞、成发科能、中自尾气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高效节能锅炉、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技术和产品。节能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节能减排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装备支撑。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偏重化工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发展方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排放强度仍然偏高,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突出;清洁能源大省的优势转化为绿色低碳发展优势不够,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仍然偏高,能源的结构性问题导致污染排放强度较高;绿色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少;市场培育不充分,市场化服务模式和体系有待建立健全;工作基础亟需强化,工业领域统计分析监测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仍不健全;节能减排执法还需强化,违法用能处罚力度不够。
第三节 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期,加快绿色发展的任务更为紧迫,工业绿色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机遇。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绿色经济在全球深入发展,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力图通过科技、产业创新推动向绿色经济转型,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拉动经济增长。绿色贸易新格局正在孕育发展,绿色壁垒已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转型期的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日趋严峻。
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化”包含在“新五化”之中,进一步将其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省内看,四川作为工业大省,产业结构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部工业能耗总量的73%,而产值不到29%,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与先进地区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难以容纳更大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四川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偏低,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不仅对缓解当前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现实作用,而且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为引领,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绿色改造、绿色制造、绿色创造、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融合互动,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为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经济强省作出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机制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创新驱动,做强产业。实施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提高绿色产业的比重。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着力解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开展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和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要求,强化生产制造全过程控制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在各行业、大中小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优化存量,引导增量。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鼓励使用绿色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
深化改革,强化监管。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实行精准有效的政策供给。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法规标准的约束作用,严格节能监察和生态环境监管,为推进绿色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制度保障。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0年,生产方式绿色化迈出实质步伐,工业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工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缓解,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工业能源消耗增速减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部分重化工业能源消耗出现拐点,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接近峰值,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资源利用水平继续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稳步上升,城市和农村废弃物的工业化深度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
——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先进适用清洁技术工艺及装备基本普及,钢铁、水泥、造纸、电镀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出现拐点,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显下降,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持续降低。
——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水平显著提升,一批产业发展路线图加快实施,绿色产业发展与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相适应。
——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执行绿色制造标准的政策导向机制基本建立,绿色设计与评价得到广泛应用,建立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推广普及一批绿色产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模式由点向面逐步扩展。
第三章 加快工业绿色发展升级
加快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提高产业的绿色化程度。
第一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绿色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驱动。以制造业绿色化为目标,开展绿色制造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典型绿色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研制,开发出一批具有典型创新性和示范性的产品、工艺和重点装备。加强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积极推进跨行业、跨区域节能环保集成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和应用,用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推动传统产业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
推进协同创新驱动。立足市场需求,面向我省优势产业和工业绿色发展重点,围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等功能,建设绿色制造研发及推广应用基地和创新平台。支持绿色制造研发团队、国家级基础技术研究与行业级应用技术开发创新机构的建设,积极构建“四川省绿色制造产业联盟” 及技术应用服务平台。
实施绿色制造智能驱动。与智能制造紧密衔接,互为目标和支撑,在推进绿色制造过程中注重智能化技术和制造服务模式的应用,在智能制造专项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绿色的理念和原则,在基础、研发、应用等层次实施跨领域项目,推动工业绿色智能驱动。
第二节 加速传统产业绿色改造
推行生态化、清洁化、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生产方式,综合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造纸、食品、机械等传统产业加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品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作用,推进绿色改造重点专项的落实,加快成果产业化,以绿色改造示范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展装备制造业传统工艺绿色化行业示范、工业装备再制造行业示范、工程机械产业链绿色技术行业示范、汽车回收拆解与再制造区域示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与资源化区域示范、煤矿机械再制造区域示范,以及流程工业绿色工艺行业示范等示范应用工程并推广。
第三节 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
壮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余热余能利用和监测仪器等装备,形成成套解决方案与装备保障能力。抓好一批战略性、支撑性、带动性强的节能环保装备重大项目实施,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提升节能环保装备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和配套能力。巩固提升成都、自贡两大核心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优势地位,培育发展成都金堂、自贡高新区、宜宾临港、绵阳游仙、广安武胜和成都锦江等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园区。
提升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挥我省清洁能源大省优势,围绕能源革命新要求,依托我省装备制造人才、技术和产业基础,提升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关键能源技术装备,大力培育燃气轮机、智能电网、燃料电池、大规模储能、地热能等装备产业,提升发展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先进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油气储运和输送、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和煤炭深加工等装备产业。支持德阳、自贡和泸州建设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基地。
培育分布式能源产业。依托我省门类齐全的各类清洁能源,把握能源需求、分布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扩展清洁能源开发方式,形成多能互补的开发格局。鼓励企业、园区建设燃气冷热电联产、风光水多能互补、生物质能和地热热电联产等各类分布式能源。扩大太阳能薄膜光伏产品应用市场,鼓励发展农光一体化工程,逐步替代传统农用薄膜大棚。鼓励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合作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能源。重点推动食品、制药、印染、造纸、材料等蒸汽用量大、供热时间长、负荷稳定的行业推广应用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动工业园区优化能源结构,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大力推广天燃气分布式项目集中供热、供冷,梯级利用能源。
第四节 有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坚持与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相结合,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落后产能。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快钢铁、水泥、化工、造纸等传统行业落后和过剩产能的退出。落实各级政府工作主体责任,制定和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分年度的具体工作方案,并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工艺设备和各地执行情况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组织督促企业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防止落后产能转移,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第四章 加大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坚持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水资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推进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链接共生和协同利用,大力推进资源能源再利用、梯级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第一节 促进能效提升
推进结构节能。把优化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作为新时期推进工业节能的重要途径,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和后评价,进一步提高能耗、环保等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产品。大力推进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工业企业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减少煤炭消费。因地制宜开展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推广绿色照明。
强化技术节能。以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为手段,全面推进传统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围绕高耗能行业企业,加快工艺革新,实施系统节能改造,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重点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整体匹配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继续推进锅炉、电机、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能效提升工程,组织实施空压机系统能效提升计划。实施工业园区节能改造工程,加强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推进集中供热制冷。
提升管理节能。贯彻强制性能耗标准,在电解铝、水泥行业落实阶梯电价、差别电价等价格政策。突出重点企业对节能目标的支撑作用,实施千户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制定工作方案,强化目标管理,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能源管理体系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定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能源审计、能效诊断和对标,发掘节能潜力,构建能效提升长效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带动行业整体能效提升。围绕中小工业企业节能管理,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节能服务公司进企业活动,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能源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工业节能监察,组织开展强制性能耗、能效标准贯标及落后用能设备淘汰等监察,实施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专项监察和督查,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和《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等法规。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加强节能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支持完善硬件设施、开展业务培训,切实履行监察职能。
第二节 推进节水治污
以控制工业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环境为目标,围绕钢铁、石化和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高耗水、高污染行业节水治污需求,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采用水资源系统平衡优化整体解决方案等节水技术,加快节水治污技术改造,深挖节水潜力,对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推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支持企业采用电吸附、膜处理等技术,利用城市中水、矿井水、苦咸水等。发展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区域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实施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开展节水诊断、水平衡测试、用水效率评估。强化高耗水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创建节水型企业。推广特许经营、委托营运等专业化节水模式,推动工业园区集约利用水资源,实行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废水集中处理回用。突出重点用水企业对节水目标的支撑作用,实施百户企业节水行动,制定工作方案,强化目标管理,加大节水技术改造,推进节水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第三节 强化资源循环
矿产资源深度利用。大力发展高效安全采选技术和装备,突破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技术瓶颈,降低入选品位,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发展钒钛资源和稀土资源综合重点工程,提高钒钛及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开发高端钒产品和钛终端产品,以及稀土产品深加工及应用。积极发展页岩气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硫铁矿废渣综合利用,发展其他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推动天然气与盐、油、煤等资源结合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项目,发展新型天然气化工。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以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支持共伴生矿资源、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建材工业与煤炭、电力、冶金、化工行业的核心链接,鼓励发展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培育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的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以攀西国家资源创新开发区、硫磷化工集中区为重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城市废弃物再生利用。加快再生资源技术装备改造升级,研发汽车、电器电子等重点产品的回收拆解、高附加值再利用与资源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推动废旧机电产品、电线电缆、通信设备、汽车、家电、手机、电池、塑料、橡胶、玻璃、废弃油脂等再生资源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开展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领域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
农村废弃物工业化利用。积极推动秸秆、枝材、农业“三剩物”、残留地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畜禽粪便以及小城镇生活垃圾等农林牧废弃物的工业化利用,培育农林资源工业化利用产业,实施秸秆发电、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示范和秸秆碳化等工业化利用,以及秸秆生物发酵深度资源化利用。
循环生产方式全面推行。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拓展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消纳及再资源化等行业功能,强化行业间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积极采取工业化方式高效化、高值化、规模化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废弃物,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探索小城镇和景区生活废弃物沼气能源化和深度资源化方式,创新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理和绿色资源化利用模式。推进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和综合竞争力。
再制造产业重点培育。推进机动车零部件、机电设备、机床、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汽轮机等再制造。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加快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再制造中的应用,推进产品认定,鼓励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销售体系,促进再制造产品生产与售后服务一体化,鼓励专业化再制造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专项服务,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端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Qes高剪切 均质乳化 分散研磨 行星搅拌 上海全简 乳化泵 同心双轴 复合组合 高粘分散混合生产实验设备 涂料化妆品液洗农药
第五章 加强工业清洁生产力度
以源头削减污染物产生为目标,围绕重点污染物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促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
第一节 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
落实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目录,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从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推进有毒有害物质替代。推进电器电子、汽车等重点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继续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强化汞、铅、高毒
农药等减量替代,逐步扩大实施范围,降低环境风险。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计划,在
涂料、家具、印刷、汽车制造涂装、橡胶制品、制鞋等重点行业推广替代或减量化技术。
第二节 促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从源头削减污染产生为目标,革新传统生产工艺,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加快提升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针对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常规性大气污染物,推进成渝城市群(四川)钢铁、建材、化工、轻工、机械等行业的清洁生产改造;针对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常规污染物和减少废水排放,推进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流域造纸、化工、印染、农副产品、食品饮料等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改造。以削减煤炭消耗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针对焦化、工业锅炉炉窑、煤化工等工业用煤重点领域,综合提升区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动有色金属、化工、铅蓄电池、电镀等行业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等非常规污染物削减,加快重点行业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的推广应用,削减汞、铅、高毒
农药等高风险污染物,完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降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加强统筹规划,按照行业相关性、互补性,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共性关键技术方案的推广应用,推进重点行业集中连片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治理
第三节 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
推广清洁高效制造工艺,以热处理、焊接、涂镀等领域为重点,推广应用合金钢无氧化清洁热处理、热处理气氛减量化、真空低压渗碳热处理、感应热处理等高效节能热处理工艺,无铅波峰焊接抗氧化、氮气保护无铅再流焊接、高效节材摩擦焊等焊接工艺,绿色化除油、无铅电镀、三价铬电镀、电镀铬替代等清洁涂镀技术,减少制造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进短流程、无废弃物制造,重点发展数字化无模铸造、增材制造等短流程绿色制造技术,以及干式切削加工、低温微量润滑切削加工、铸件余热时效热处理等无废弃物制造技术,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
第六章 构建工业绿色制造体系
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绿色评价和绿色服务,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第一节 开发绿色产品
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围绕工程机械、起重设备、机床、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等典型离散型行业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技术、可拆解与回收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一批生产、回收处理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技术和易回收、可重复使用的绿色环保材料,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案。开发推广绿色产品,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第三方评价,促进绿色消费。
第二节 建设绿色工厂
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工厂绿色化模式。优化制造流程,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集约利用厂区。选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设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营造良好职业卫生环境,实行清污分流、废水循环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采用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建设厂区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和能管中心,优化工厂用能结构。推行资源能源环境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资源能源及污染物动态监控和管理。
第三节 打造绿色园区
推动“51025”重点产业园区绿色发展,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产业园区,开展绿色园区创建试点示范工程。以企业聚集绿色发展、产业生态化链接和绿色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整体效率,优化园区企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意义大的绿色产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模式。
第四节 构建绿色供应链
以汽车、电子电器、通信、大型成套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绿色供应链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以践行绿色社会责任为引领,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完善采购、供应商、物流等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
第五节 强化绿色服务
推进服务型制造,积极培育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营和维护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能力的总集成总承包公司。培育绿色制造咨询、认定、培训、整体方案解决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发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节能环保服务。建立建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核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工业绿色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对接国家绿色基础数据库,建设特色产业绿色基础数据库,以符合我省情况的工业绿色大数据建设和运用作为工业绿色制造服务的核心动力和有效工具,为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公共支撑和长远保障。
第六节 实施绿色评价
实施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开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评价试点,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鼓励引导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培训等一揽子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强化绿色评价结果应用,建立能效、水效和环保领跑者制度,逐步建立评价结果与绿色消费的衔接机制。
第七节 推动绿色制造+互联网
推动互联网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提升能源、资源、环境智慧化管理水平,促进绿色制造数字化提升。推动能源管理智慧化,实施数字能效推进计划,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推进园区和区域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分享经济模式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精准协同,实现生产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回收利用方式,发展“互联网+”回收利用新模式,推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
第七章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围绕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目标,研究提出工业领域碳排放峰值目标和减排路线图,把提升降碳能力作为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第一节 推进重点行业低碳转型
结合碳排放重点行业特点,制定重大低碳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促进先进适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减排潜力大、成熟度高、先进适用的重大低碳技术示范推广,促进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第二节 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以减少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水泥、钢铁、石灰、电石、己二酸、硝酸、化肥、制冷剂生产等为重点,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水泥生产原料替代,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开展高碳产品替代,引导使用新型低碳水泥替代传统水泥、新型钢铁材料或可再生材料替代传统钢材、有机肥或缓释肥替代传统化肥,减少高碳排放产品消费。
第三节 推进低碳发展试点示范
继续开展园区试点示范,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根据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全省低碳工业园区指南,推进园区碳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推动园区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开展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引导工业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开展低碳企业评价,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行业低碳标杆企业,增强企业低碳竞争力。因地制宜、分行业研究开展工业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示范,促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鼓励清洁能源企业参与碳交易获得经济效益,支持绿色发展。
第八章 推动区域工业绿色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引导地方政府建设绿色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终身责任制度。
第一节 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引导作用,针对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确定区域工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优化开发区域积极发展节能、节地、环保的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比重,能源和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开发区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资源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限制开发区域在保护生态和农业的前提下重点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禁止开发区域内不得进行工业化开发,鼓励农光一体化和有机废弃物生物工业化项目的发展。
第二节 促进多点多极绿色发展
成都平原经济区:树立更高标准的绿色发展目标,降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加强工业灰霾联防联控、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提升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半导体照明等新能源装备产业,推进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领先发展,以成都金堂工业园区、高新西区等为依托,以大气污染防治、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装备为重点,加大引进培育,完善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及综合服务产业基地。
川南经济区:立足川南产业、资源优势,推进在生产力布局、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改造提升,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页岩气开发利用和煤炭高效洁净利用,以高效节能锅炉、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理、清洁能源等成套技术装备为重点,促进协同创新,壮大产业规模,建设国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研发基地。
川东北经济区:加快纺织、服装、丝绸、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推进区域产业链各环节的延伸互补,提高区域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天然气就地转化利用,培育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深度资源开发,利用现有的甲醇过剩产能生产以聚甲氧基二甲醚为代表的车用清洁燃料。
攀西经济区:抓住国家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区建设的机遇,整合资源、集中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占领产业高端,把资源节约开发与集约利用结合起来。加强利用攀西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工业化技术,装备和工程的建设,加大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的力度,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加大太阳能、风力、生物质能等生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农光一体化的光伏分布式能源。加强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协同。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成阿、甘眉、成甘等飞地产业园区绿色发展。
第九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形成“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部门协同、省市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工业节能降耗办公室、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绿色制造工程专项行动方案实施协调机制的作用,统筹协调全省工业绿色发展工作,研究提出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政策措施,制定年度计划,分解落实绿色发展目标任务,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
第二节 落实目标责任
突出绿色发展导向,深化工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科学制定工业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对各市(州)工业节能节水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责任评价考核和重点用能用水企业节能节水目标考核,将全省工业节能节水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和县(市、区)、重点用能用水企业,加强督促检查,逐年考核,确保工作到位。加强工业能源消费和用水统计、监测和预警预测,定期通报节能节水目标、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积极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进行考核问责,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
第三节 加大财税支持
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充分利用中央节能减排资金、省级工业发展资金等,加大对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绿色技术装备产业化、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发布工业绿色产品推广目录,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节能节水环保装备所得税优惠政策。
第四节 发展绿色金融
发展绿色金融,加强产融衔接,拓宽绿色制造融资渠道,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绿色新技术和新产品产业化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促进设立工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民间资金依法依规设立股权基金、产业基金、偿债基金、质押股权收购基金等,促进产融结合,支持工业绿色产业创新发展和改造提升。充分利用专项债券、绿色信贷、基金、融资租赁、融资担保、上市融资等金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制造重大工程建设。
第五节 完善标准体系
构建以行业协会和跨行业协会的行业联盟作为工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设的新兴力量,积极开展绿色制造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建立和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产品生态设计、有毒有害物质控制、电子电器产品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制定平板玻璃、水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加快制修订工业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等有关标准;运用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在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创新标准实施机制,编制发布有毒有害物质减量替代的路线图,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加快科技开发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加强与环保标准的衔接配合,对技术普及率达到一定程度的行业,推动采取提高相应环保标准的措施,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发挥节能标准支撑作用,加快单位产品(工序)能耗限额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标准化进程,逐步建立完善矿产资源、产业废物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重点加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建立涵盖产生、堆存、检测、原料、生产、使用、产品及应用等多领域的各类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宣贯、执行和监督。加快制定可降解产品、再生利用产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利废建材等产品标准,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标准。制定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利用和再制造质量控制等相关规范。
第六节 加强对外合作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紧跟全球绿色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充分利用我省市场规模、装备生产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和人才队伍等优势,加强工业绿色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全球顶尖研发资源和先进技术向我省转移。鼓励省内企业、研发机构、高校与世界一流机构合作,广泛开展工业绿色发展协同创新。
搭建工业绿色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在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交流,继续推进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交流,创办“中国(成都)国际绿色产业博览会”,提升合作层次和效益。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带动全省绿色制造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全产业链“走出去”,形成我省工业绿色发展多渠道、全方位、高层次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七节 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媒体、绿色公益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大力传播绿色理念,激发绿色需求,倡导绿色消费,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绿色意识、参与度和积极性,为绿色制造创造良好消费文化和社会氛围。